大连研究生自杀、14岁男孩跳楼、10岁女孩坠亡,只要孩子不死,就是教育的成功?

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。

10月13日凌晨2点,大连理工研究生三年级的一位男生,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
他选择离开世界的方式很惨烈:

一根麻绳,一个铁架,自缢身亡。

他在微博上留下了一封琐碎的遗书,离开的原因没有明说。

但从他零零散散甚至有点不成章法的讲述中,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压力:

好累哦,学习很累,科研很累,生活很累,一切的一切都很累。

有多累呢?

就是很小很小的小事,都能压垮自己的那种累。

他说:如果有下辈子,希望变成一只猫。

当一只猫,大概就不那么累了吧。

其实,这并不是最近一起因为自杀而引起人们关注的事件了。

往前数一个月。

9月17日,武汉市一名14岁的初中生,因为在教室里与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,被老师请了家长。

他的母亲来到学校时,在五楼的走廊里,扇了他一个耳光。

又一个耳光。

路过的老师和同学,都忍不住回头看他。

母亲走后的两分钟内,一直沉默的男孩扭头看了一眼楼下。

他低下头想了一会,然后翻过了身后的护栏,从五楼跳了下去。

结束了自己短暂的14年人生。

再往前数3个月。

常州市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,在上完两节作文课之后,走出教室,爬上栏杆,从四楼坠落。

结束了10岁的生命。

随着事实逐渐浮出水面,人们才了解到:

因为她没有报名老师额外开设的课外辅导班,老师在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,把她的作文,批评得一无是处。

甚至有传言说,老师扇了她一耳光。

这个10岁的小女孩,这个语文经常考全班第一的小女孩。

在强忍着羞辱上完两节课之后,从四楼坠亡。

还要接着往前数吗?

7月3日,湖南长沙,一名10岁的女孩,从高层一跃而下;

5月26日,江苏海门,一名6年级的男孩,因老师责骂跳楼身亡;

5月6日,陕西西安,一名9岁的小姑娘,因为完不成作业,选择告别人间;

5月4日,江西九江,一名13岁男孩因成绩不理想,从14楼跳下身亡;

4月26日,安徽巢湖,一名岁的高一男孩,因学习压力太大,跳楼自杀身亡;

……

这样的列举,是不是让人觉得无法喘息?

但这,仅仅是冰山一角。

WHO在《世界青少年健康报告》中发布过这样一组数据:2012年全球有大约130万青少年死亡。

8年后的今天,这个数字早已被刷新。

北医儿童发展中心专门做过统计:

在中国,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。

且数字仍在逐年上涨。

所以,家长圈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

只要孩子不跳楼,就是教育的成功。

只要孩子还活着,就是教育的底线。

话很糙,听到这句话的父母,大多会报以一个苦笑。

但苦笑之后呢?

这句话的背后,是无数个年纪轻轻就逝去的孩子,是无数个绝望到连生命都可以放弃的孩子。

听到这样的话,我们不应该苦笑,我们不应该调侃,我们不应该无视,我们不应该蒙上自己的耳朵,蒙上自己的眼睛。

我们不能因为这事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,没有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,我们就不去感受痛。

我们应该去反思,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,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错。

我们多反思一步,拯救的,就是千千万万个陷入绝望的孩子。

这其中,也许就包括我们自己的孩子。

孩子该反思吗?

每次类似新闻出现的时候,总会看到这样的评论:

“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太弱”、“心理素质太差”、“这么点事都想不开,那以后怎么办?”

很多人会觉得,出现这样的悲剧,孩子应该率先反思。

这样的言论,对于孩子来说,真的太残忍了。

孩子,恰恰是这场悲剧里,最无辜的那个人。

你只看到他纵身一跃地决绝,却从没看到做出这个决定之前,他们已经难过了多久,隐忍了多久,承受了多久,绝望了多久。

在青少年自杀的悲剧中,我们能从孩子留下的只言片语中,拼凑出压垮他们的那根稻草。

就是:高期待——来自父母的高期待,来自学校的高期待,来自社会的高期待。

这三方的沉重期待,都加诸在一个幼小孩子的身上,一个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孩子身上。

这样的负荷,究竟有多重,我不敢想。

但很多孩子都选择了默默承受,并且还会拼劲全力去满足这样一种期待。

但当他终于负荷不了的时候,也许只是一个很小的导火索,就会让他们走上极端。

去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的电影《阳光普照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:

那个叫阿豪孩子,高大、帅气、成绩优秀、懂事有教养。

在他那个普通、甚至有点糟糕的原生家庭中,他就像是一道光,努力照亮和温暖每一个人。

这样一个在众人口中完美无缺的孩子,在一个平常的夜晚,他安静地洗完澡、收拾好自己的房间、删除了手机里所有的信息,然后,

从高楼上一跃而下。

所有人都无法相信也无法理解:

这是一个连自杀都怕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,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孩子,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,结束自己的生命?

但仔细想想,真的没有任何预兆吗?

还是,只是没有人发现,他们早已在求救。

从电影中他的寥寥数语,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想法:

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,那天太阳很大,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,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。

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,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。

但是我环顾四周,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,包括你,我弟,甚至是司马光,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,可是我没有。”

我没有水缸,没有暗处,没有阴影,只有阳光,24小时从不间断,明亮温暖,阳光普照。

当所有人的期待都放在我身上,当所有人的希望都放在我身上,我只能很努力很努力地让自己去符合大家的期待,去满足大家的期待。

但我,真的好累啊。

西安那名9岁的小女孩,在选择告别人间前,在作业本上留下了两个字条:

“为什么,我干什么都不行?”

“妈妈,对不起,这是我的决定。”

连离开都是怀着负罪感的。

我们究竟把孩子逼成了什么样子。

孩子的悲剧,不止是孩子个人的悲剧,不止是一个家庭的悲剧,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。

孩子选择极端的方式离开,问题不在孩子身上,而在父母、学校、乃至整个社会的身上。

现在的孩子很幸运,但也很不幸。

幸运的是,他们出生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,他们基本衣食无忧,有着不错的家庭条件和教育条件。

比起长辈,他们在年纪很小的时候,就已经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,他们的视野和见识,都前所未有的宽广。

但不幸在哪里呢?

不幸在于,因为站在了祖辈的肩膀上,所以大家都觉得,你理应看得更远,取得更大的成绩。

家长希望孩子听话,懂事,学习好。

学校希望孩子听话,懂事,学习好。

社会希望孩子听话,懂事,学习好。

当整个社会体系对孩子的优秀有了一个统一且标准的模板,大家就会去逼迫孩子去照着模板的样子生长。

而那些没有完美匹配这个模板的孩子,没有达到这个模板的要求的孩子,不仅要承受来自父母和学校的逼迫,他们也在自己逼迫着自己。

去学习、去适应、去向模板靠拢、去成长为大家都喜欢的那个“孩子”。

不及格的孩子,努力去考60分;

考70分的孩子,努力去考80分;

考80分的孩子,逼着自己去考100分,而考100分的孩子,还有一个又一个的100分等着他们……

他们可以停下来吗?

不可以。

因为父母永远有更高的期待,学校永远有更多的要求,社会永远只关注那些取得优秀成绩的孩子。

这是一个只看重结果的社会。哪怕在孩子的成长上也是如此。

很多人只关注成绩单上的分数,很多人只关心孩子的排名,很多人只看到孩子偶尔的调皮,很多人只在意孩子是不是听话。

却很少有人看到,孩子在拼尽全力地去够自己上限的时候,他们已经不堪重负了。

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。

我们会震惊、会心痛,会哀伤,我们会指责孩子,指责孩子的父母,指责涉事老师。

很多教育专家会说:

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,要给孩子增加挫折教育,要给孩子多进行心理疏导,要给孩子讲生命是多么的可贵,活着是多么的珍贵。

但这从来都不是问题的重点。

问题的重点是,我们能不能放下这种高期待。

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节奏下,用平常心去看待孩子,允许孩子有棱角,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模式,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节奏。

“只要孩子不跳楼,就是教育的成功”,希望这样的歪理邪说,永远都不要成为大家用来给自己的开脱的借口。

只有作为父母的我们,作为教育体系上最重要一环的学校,以及整个社会的主流语境能真正地去反思。

这样的悲剧,才会越来越少。

我们的孩子,才有活下去的希望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
乒乓球世界杯今日赛程:孙颖莎12点半出战,王楚钦18点45登场
阿根廷世界杯名单初定!26席已锁定20人,迪巴拉利马恐将遗憾落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