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6点的上海游泳馆,池水泛着微光。19岁的季思宇已经完成了两小时的基础训练,湿漉漉的短发贴在额前,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正用每天500次起跳的坚持,书写着中国跳水的新篇章。
"第一次站在10米台时腿都在抖,但现在那里是我的舞台。"——季思宇接受采访时说
季思宇的跳水故事始于卢湾区少体校。当时8岁的她在校运会上被教练王建军一眼相中,"那孩子入水时的身体线条特别漂亮,像支箭直插水中"。父母起初担心影响学业,但小姑娘用文化课全班前五的成绩打消了家人的顾虑。
在今年蒙特利尔站世界杯上,季思宇以难度系数3.4的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动作获得7个9.5分,现场解说惊呼"这个上海姑娘让水花学会了隐身"。虽然最终以2.1分之差获得银牌,但国际泳联官网特别撰文称其为"最值得关注的新面孔"。
季思宇在世界杯上的招牌动作
不同于传统封闭训练,季思宇的教练团队采用了"高校+基地"的上海特色模式。每周三天在上海体育学院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,利用张江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三维动作捕捉系统优化技术细节。"这种科技赋能让我们的训练效率提升了30%。"主教练李敏透露。
如今,这个爱吃鲜肉月饼的上海姑娘正在备战巴黎奥运会。当被问及目标时,她俏皮地眨眨眼:"阿拉要跳出让全世界记住上海的水花。"黄浦江畔的追梦故事,正在碧蓝的跳水池里续写新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