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的世界冠军罗雪娟就这样退出了聚光灯,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有人觉得这就像童话里突然断线的一根风筝,飞远了又模糊了方向。
可是人生没有暂停键,命运也从不给缓冲。
她不是那种甘于停留的运动员。退役后的路,比很多人更曲折。她先是尝试加入国际泳联委员会,在2008年时落选。然后决定去北京体育大学上课——坐在教室角落听讲的那种角色。再后来考出国读研究生课程。美国的日子不好过——不是因为英语太难,而是要放下“奥运冠军”的标签重新开始,真的挺难。
2008年奥运期间,她以圣火传递者的身份出现,在奥林匹克遗址上举起了火炬,那是中国第一位奥运女火炬手的荣誉时刻。
当时她穿着白色服装,一脸沉静。人们看得是圣火,她看的也许是对运动场的最后一次靠近。她没在比赛,但她还在被历史记录里写下名字。
紧接着就是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,她第一时间捐赠了火炬,并不断追加捐款,用实际力量支持灾后建设。这个昔日金牌女将不再谈奖牌价值多少,却开始把人生意义交给另一种贡献方式。这不是“情怀”,是实打实的生活选择。
退役并不代表结束。
罗雪娟的选择始终清醒。回国后进入体育管理和高校教育领域,教过大学生、带过儿童游泳班,也在明星活动场合现身推广健康公益项目。从运动员,慢慢变成了“学者”。从领奖台上下来后,她学会了低调走路,也接受了慢速成长。有人问后悔不?
她很少直接说,但一句话曾引起很多关注——
“如果当初我身体健康一点,我现在站在哪里都不一定。”
这句话像是总结,也是一种反思。
嫁为人妻,生儿育女,生活平稳。外人看着是圆满,但她的脚步似乎从未真正停歇。她依然思考、挣扎,只是少了那些镁光灯。或许人生的转折本就不靠成绩衡量成败,而是看你有没有勇气换道继续奔跑。
现在,我们偶尔还能从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些关于她的信息。低调如初,偶尔发声也是为年轻一辈提供参考。罗雪娟从来不是传奇的完美范本,但她的人生剧本,写尽了一个运动员所能经历的起伏、矛盾与重生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