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赛中的每一分每一秒,都充满了“生死战”的窒息感。中国队门前,16号门将李昊严阵以待,身后,由4号吾米提江、5号刘浩帆、15号彭啸以及21号汪士钦组成的后防线,如同铜墙铁壁,将禁区牢牢守护;中场区域,14号杨皓宇、6号徐彬、19号胡荷韬用不知疲倦的奔跑和凶悍的拼抢,一次次地在中场线瓦解澳大利亚队的进攻推进;而前场的三叉戟,9号拜合拉木、10号王钰栋和20号李镇全,则在每一次稀有的反击机会中,竭力寻找着撕破对手防线的可能。澳大利亚队虽然在控球率上占据优势,但面对中国队密不透风的密集防守,全场五次射门仅有一次命中门框,十四次角球也未能转化为一粒进球——如此紧张激烈的对抗场面,又怎能与“假球”的松懈扯上丝毫关系?
外国球迷质疑的核心,无外乎两点:一是澳大利亚队在前两场比赛中展现出惊人的攻击力,场均进球高达十个,却在中国队的身上颗粒无收;二是两队均有晋级需求,存在“默契球”的可能性。然而,稍有足球常识的人都明白,前两场比赛,澳大利亚队面对的是实力存在巨大差距的弱旅,进球自然易如反掌。而中国队作为主场作战的一方,球迷的助威声势本就为球员注入了强大的士气,再加上针对性部署的严密防守战术,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方在实力上的差距,这并非不可思议。至于所谓的“默契球”,不妨回看比赛进程:在赛前的75分钟,双方球员的拼抢异常激烈,多次出现球员倒地的情况,直到体能明显下降,比赛节奏才逐渐放缓。任何一支球队,在“赢了更好,平了也能接受,输了就出局”的微妙境地,都不会贸然压上冒不必要的风险,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战术选择,而非“默契配合”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这些外国球迷的“破防”,恰恰暴露了他们对中国足球根深蒂固的偏见。过往的多年,中国各级国字号球队在国际赛场上的屡屡失利,使得“中国足球=弱旅”的标签被不少人牢牢贴在身上,他们习惯了中国队输球、习惯了中国队早早出局。因此,当看到中国队能够在主场逼平强队、稳稳晋级时,他们反而感到“不适应”,非要找一个“假球”的理由来聊以自慰——仿佛只有这样,才能继续维持“中国足球不行”的固有认知。这种偏见,其可笑程度远超质疑本身,正如看到一个长期落后的人突然迎头赶上,不去分析其付出的努力,反而污蔑其“抄了近路”。
还有人将“两队都不想输”作为“默契球”的借口,但殊不知,这恰恰是竞技体育的常态。预选赛的核心目标在于晋级,而非展现华丽的个人技术。澳大利亚队没有必要为了赢下一场对双方排名影响不大的比赛,而让主力球员冒着受伤的风险去拼搏;中国队更没有理由放弃到手的晋级机会,去赌一场胜算并非百分之百的胜利。赛后75分钟后节奏的放缓,是双方在权衡利弊、确保结果后的正常战术调整,这如同考试结束前仔细检查答题卡,并非“作弊”,而是对自身努力负责的表现。
诚然,中国足球需要更多的胜利来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,但这场0-0的晋级,是球员们用汗水和拼搏换来的,是团队战术执行到位的成果,任何抹黑和质疑都是不应该的。外国球迷的杂音可以不予理会,但我们自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:晋级仅仅是征程的开始,明年一月在沙特举行的决赛圈赛事,才是对这支年轻队伍真正的严峻考验。
最后,我想问问大家:对于外国球迷的这番质疑,您认为是源于对比赛本身的误解,还是对中国足球根深蒂固的偏见?如果换作是其他亚洲的弱队,以同样的表现逼平强队并成功晋级,是否也会引来如此铺天盖地的“假球”论调?"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